“幸福的訣竅,不是做出正確選擇,而是學會做好選擇。”
「選擇」是非常關鍵的步驟,因為許多人做選擇的方式,忽視了自己最重要的想法,因此讓自己有了不快樂的結局。
選擇沒有正不正確可言,因為每個人的定義與價值觀都不同,重點是是否有用對「選擇的方式」,以及下決定後,是否「全然地接受自己的選擇」,並自信地活出那些選擇。
人生設計的「選擇」方法:
1.蒐集和創造選項
#人生品牌設計 系列文章來到最後一章,如果你還未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,建議先透過前面EP4~EP8文章的一步步引導,從中發掘出人生選項後,再往步驟二前進
2.篩選清單
如果經過第一步驟,你得到的選項不足,那就需要再花更多時間去醞釀、嘗試,找尋到更多可能性,這一定得花時間,才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,不要批判自己,這可是攸關你的人生耶~給自己點時間吧!
如果你是選項太多,大概也會很煩惱,不知從何開始進行下一步,問題是出在選擇清單有多長,以及如何處理那些選項。
這時你也別責怪自己,事實上多數人就是只有辦法在三到五種選項中,做出有效的選擇,一旦超過,選擇能力便開始下降。
關鍵在於:如何重新擬定我們對選項的看法?
別忘了,選項只有在選擇完且實現之後,才會對生命產生價值。
人們熱愛有選擇,但選擇太多時會有選擇困難,如果選項太多時,可以用「歸類」的方式,讓大項目減少,把原本清單歸納到子清單內。
如果還是太多,可以「刪掉」,不要怕刪錯,因為只有在做了決定之後,才會發現自己的偏好。
3.靠判斷力做選擇
「大腦基底核」協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,而基底核是靠感受與直覺判定。意思是指生活中成功與不成功的體驗的集合,以及我們評估決策的依據。智慧來自「情緒與直覺」,因此要做出明智的決定,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,以及對不同選項的直覺反應。
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因為資訊不足,才讓我們無法做決定,其實雜訊太多,反而會干擾我們與內在直覺感受的連結。不是資訊不重要,而是做完功課、與他人談話之後,還是要透過智慧中樞,靠著充分的情緒覺察,辨別較佳的決定。
判斷力是用一種以上「知」的方式做出決定,像是認知的知、直覺的知、性靈的知、情緒的知、社交的知(認識他人)、運動的知(認識自己的身體)等,能夠整合所有「知」的決策能力,留出空間,讓情緒與直覺方面的知在決策過程中浮出水面。
很多時候我們做出自己不快樂的決定,有可能是思考與決策依據在前端的「認知之知」,像是理智、客觀、有組織、與資訊有關的知,而沒有用感受與直覺做最後的判斷。
因此聽「心」說話是很重要的事,或許你會覺得很玄,但這是真的!要聽見心的聲音,需要靠訓練自己覺察情緒、直覺、性靈等方式,這些通常是隱而不顯、無聲,看不見的,需要用心去感受,培養這種能力最常見的方法是各式的「個人修行」,包括寫日誌、祈禱、性靈練習、冥想等,或是綜合性的體能活動,如瑜伽、太極等。
以上修身養性的活動能帶來判斷好選擇的智慧,背後原因與「洞察力」的本質有關,這類型的活動需要慢慢、靜靜地來,需要定期去練習,專注於練習、取得力量與平衡。
當篩選出適當的選項,靠認知能力評估了相關議題,也藉由情緒與冥想方式考量過可能性後,來到做決定的時刻,此時就是「心領神會」的好時機。
假設現在有三個選項,我們要練習活得像已經選擇了那個選項一般,練習幾天之後,再回到原本的狀態,再以同樣的練習進行下一個選項,體驗一下當這些選項都成為事實之後的感受。
目的是允許情緒、性靈、社交、直覺等不同形式的「知」浮現出來,以彌補評估性的認知的「知」,以利做出最符合自己想望的選擇。
4.放手和前進
我們很常都是苦惱、懊悔自己曾經做的選擇,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決定感到不確定,可能是源自於我們太在乎,不想搞砸自己的未來,但世上的未知數太多,我們沒人能預測未來,我們能做的,其實就是把握當下可控制的事,努力做出有限範圍內的最佳選擇。一旦選定了方向,就開始行動,開拓前方的道路,放下自己沒選擇的選項。
“放手是選擇幸福的關鍵,也是滿意自己的選擇的關鍵。”
當你開始胡思亂想、鑽牛角尖、有疑慮的時候,「放手且放下」那些念頭,繼續往前走,放手的關鍵是往前走,去抓住其他東西,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,用更聰明的方式前行,提升執行選擇的成功率,而不是什麼都不關注。
提供幾個建議,能夠幫助你做到「放手」:
1.把當初為什麼做這個選擇的原因列出來,不斷地提醒自己
2.在日誌上寫下決定的過程,徬徨時再讀一遍
3.找到合作夥伴、支持系統或團隊,給自己力量堅持下去
4.用各種辦法讓自己樂在自己的選擇之中
聊完如何「選擇」幸福的人生這件事,想來和你聊聊面對「失敗」

如何對失敗免疫,不再害怕失敗?
我們在人生旅途上,極度害怕失敗。這種恐懼似乎與大眾如何定義「好的人生」與「壞的人生」有關。
對失敗免疫,能讓人有足夠的「膽量」。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』書裡說:膽量是比IQ還更理想的成功預測指標。不知道你覺得呢?
生命是自己設計的,就不可能失敗!
根據第9章「如何對夢想人生展開最小行動」中的步驟進行,的確有可能碰上未達成目標的狀況,不過原型與體驗的用途,原本就是讓自己「學習」。
對失敗免疫的階段,就是「積極行動」。趁早失敗,深信失敗為成功之母後,失敗的痛就會消失。快速失敗、快速改善,也能讓人學到東西
活著其實就是在不斷地設計生命,因為生命是一段過程,不是單一結果,知道一切都是過程後,就不容易沮喪及迷失。
當你記住,你永遠在玩「活出自己的無限遊戲」,努力設計生命,向世界呈現你的美好的時候,你就不可能失敗。
抱持無限遊戲的心態時,不僅減少失敗率,還能真正對失敗免疫。當然,你還是會有痛苦、焦慮、挫折的感受,但那不會減損你生而為人的價值,「體驗挫折」不代表你的生命失敗,你永遠可以再站起來。
失敗只不過是成功的素材,重擬某次失敗,改變觀點,讓那次的失敗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事。遇到困難,把所有力氣花在讓自己好起來,不要讓自己卡在「為什麼是我?」的這個問題,這一點很重要。失敗仍舊令人痛苦,但不要被失敗誤導,覺得自己是失敗者,也不要把「失敗標籤」貼到自己頭上,甚至不承認自己失敗。
失敗和成功一樣,都能學到東西。
人生感覺有多美好,全看自己的心態,而不是目前有多成功。
失敗重擬練習:
1.紀錄自己的失敗:
如果想養成「化失敗為成長」的習慣,建議一個月紀錄ㄧ~兩次,直到養成全新的思考方式為止。「失敗重擬」是可以帶來失敗免疫力的好習慣。
2.分類失敗:
把失敗分為三類後,比較容易看出成長的契機。
-失誤:通常做對,只是不小心失誤而已,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承認自己搞砸了,道歉,然後往前走。
-弱點:是一直存在的缺點帶來的錯誤。你有可能努力修正過,但有些不足之處是本性的一部分,最佳策略是避開會導致相關錯誤的情境,而不是想辦法改善。
-成長機會:這類的失敗找得到源頭,也有辦法修正,注意力應該要放在這類型的錯誤上,其他報酬率不高的錯誤類型,不要花太多時間。
將每一次的失敗、挫折填入以下表格,分辨出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敗,並記錄自己的心得,以及透過一次次練習,讓自己了解哪一種類型的失敗,可以用何種心情去面對,這對之後再次經歷這樣的事件時,就可以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迎戰。
以下是以我自己的範例來填寫(寫完好像也覺得沒什麼了,就像是一個轉念開關,真奇妙!)
你也可以用這個表格的項目來填寫自己的版本~
失敗/挫折項目 | 失誤 | 弱點 | 成長機會 | 心得 |
名單數成長緩慢 | 嘗試更多收集名單的方式 | 不要因為結果不如預期就放棄,要繼續嘗試各種方式,直到被看見 | ||
一直無法獨自開車上路 | 對車距判斷有障礙,開車時容易緊張 | 尚未為自己努力過,靠練習突破心防,最糟就是繼續給老公載 | ||
與朋友約會很常遲到 | 時間每次都抓的太緊,不小心就拖延到 | 更提早出門,讓自己能夠更從容的過生活,避免遲到的焦慮感 |
3.找出成長心得:
養成化失敗為成長的習慣。
本篇內容摘錄自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』這本書
Behind the scenes:
人生重要的價值觀、人生觀和工作觀,也就是你是誰、你的信念、你所做的事,以上都能夠一致,生命才有意義,才能向幸福靠近。一般來說,主要的觀點不太會輕易改變,只是細節與優先順序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,因此定期養成回顧自己人生方向的習慣,就能再次替失序的人生,找回生命意義,重回幸福感。
這一系列文章來到最終章,我在寫這10篇文章,其實收穫了很多,因為自己也跟著操練了一回,但也遭遇了滿多卡關的,因為到底該怎麼寫才能幫助到讀者呢?我不太確定,不過,我總是相信,你開始行動,就會不一樣。
如果你能夠跟著從EP1~EP10都實際看完,跟著裡面的練習與工具,實際做過一輪,我非常期待你的改變!
另外,我也在籌備 「人生品牌設計工作坊」,如果你有興趣和大家一起進行自我探索和操練,
歡迎加入等待清單:點我填寫
#人生品牌設計 #了解自己
如果你現階段對人生有點迷惘,可能是因為還不了解自己,
對於這麼抽象的詞彙,不如一步步跟著這系列文章,邊看邊實作邊思考,
一起從了解自己,開始到對自己人生這個品牌進行設計吧!
人生品牌設計|EP5了解自己 – 透過回顧過往關鍵時刻,重新定義未來
人生品牌設計|EP6了解自己 – 從日常觀察,6步驟找出人生火花
人生品牌設計|EP7了解自己 – 當人生不再只有一個選擇,你還想要做什麼?
如果你喜歡這系列的分享,歡迎分享 Univself 的網站連結,給可能有興趣或喜歡學習的好朋友,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免費資源,一起加入自我探索的行列,讓人生變得更好!
我正在籌備 「人生品牌設計工作坊」,如果你有興趣和大家一起進行自我探索和操練,
歡迎加入等待清單:點我填寫

Let’s get in touch:
訂閱能量電子報>>> https://lihi1.com/cE54o
IG生活有感>>> instagram.com/univself/
FB知識分享 >>> facebook.com/univself
免費Email諮詢服務>>> 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