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,前半年會經歷的7大焦慮

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,前半年會經歷的7大焦慮

by Vivian Yeh
unrecognizable upset lady embracing knees sitting on chair

離開工作十年的職場,在30+的年紀,卸下行銷經理的身份,成為自由工作者、品牌創辦人、生涯諮詢師,是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的事…

要放下及面對的事情太多,像是外在的頭銜、收入、同事團隊、家人想法、旁人眼光、年紀的包袱、與先生的溝通等,迎來的是一片「未知」,一切打掉重練、暫時「歸零」,而你的頭銜是你自己。

成為自己的過程中,那些赤裸、脆弱、焦慮的自我對話,是我全新的生命經驗,這是在職場中不太有機會的試煉,後來發現,並不是在職場工作不會進行自我對話,而是一直處於忙碌疲累的狀態下,相對的會少了聆聽自己內心的時間,也因為所有事情一直都有外力推進,不斷的在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的循環中。

我一直說自己是中年轉職,相信一般人大多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,因為舒適圈的吸引力太強大,就像很常聽到「沒有很滿意,但好像也沒有不好」,大多數人也會因為年紀的增長,而更怕做新的嘗試,因為角色變多,要犧牲、放下、顧忌的人事物又更多了,不過我一直知道自己是有「選擇權」的,這個信念很重要,能夠幫助自己走過未來辛苦的時刻。

我如何下定決心離職?

其實我也一直在想,自己到底是哪來的勇氣?(可能旁人覺得我很勇敢),只能說,當你夠想要,也找到自己這輩子想做的事情後,就會義無反顧的衝一波了!覺得人生這麼長,給自己一年的時間,做自己想做的事,很合理吧!國外人家有gap year,而我從畢業就一路工作、念研究所到現在,剛好把這段時間當作給自己的禮物,如果做不起來,我還是可以回到職場上,但我很堅信,即使回到職場,自己還是會繼續經營 Univself。

只要想到沒有全心去嘗試過,會後悔一輩子的那種心境,就會不寒而慄,但沒有想太多的衝一波固然很好,因為至少我啟程了,不過後續要面對的,更多的竟是一場自我內心的修煉。

有趣的是,我不知道為什麼每一次跨出舒適圈,總是選擇最困難的那條路…(去英國念MBA也是,本來只是想去國外生活,變成念一個最貴又最硬的科系),其實本來可以選擇的方式有很多種,像是我可以有個遠距工作,邊做自己的品牌 ; 或是有份兼職,一邊發展自己的品牌,而我最後因為有一些小型接案機會,想說就直接全職來經營 Univself 吧!

直接選了一個最大的轉變,少了中間適應、過渡期的時間,老實說,如果能夠另外有個穩定的收入來源,或是已經把個人品牌經營到一定收入,再來做這樣的轉換,應該容易一些。

不過這種事很難說,因為像我卡在人生可能即將進入下一個生小孩的階段,時間不等人呢~我相信有了小孩,困難度又會再更提高,所以現在、此時此刻,就是我最好的機會!如果你能在年輕時就找到人生方向,並提早開始行動,相信不管是試錯、機會或抉擇上,背負的責任和機會成本都會相對小很多。

「自我價值」和「金錢收入」是前半年要面對的大魔王

這兩個我曾經很重視,也覺得還算做得不錯,更是「自信」來源的指標,就在離職後直接斷崖式的墜落谷底,而重新建立、累積和打造,就是這一年的課題。

我與大多數人一樣,自我價值感的來源是「工作」,而「收入」更是展現自我價值的一環,這沒有對錯,只是在創業初期,自我價值感的轉移與安放,勢必需要改變。

先來聊聊「收入」,其實我是有準備好至少一年半都可以生活的存款,但想和你說的是,即使存款很足夠,但一直在吃老本、沒有固定薪水的進帳,那種心情還是很煎熬的。

我已經很幸運的有另一半的支持,不管是心情上或金錢上,所以實際上是沒有沒收入就沒飯吃的那種生存壓力,不過不論是另一半的支援、家人的關心,對於自尊心強的人來說,會更顯的自己沒有貢獻和價值,如果你也是這樣的性格,這會是要修煉和調整心態的一個課題。

會有這樣的性格,我想也是和我的原生家庭有關,因為媽媽本身是全職家庭主婦,因此從小我就深切感受到家庭主婦的辛苦、金錢報酬上的不對等,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迷惘,造就我聯想到「自我價值」,會直接聯想到金錢的收入,更會用「沒收入=沒價值」的謬論來批評自己。

剛離職的前期,這個聲音會不斷不斷的在腦中出現,然後就會陷入一連串焦慮、自我批判的迴圈中,因為還尚未替自己建立好新的「自我價值感指標」,如果再以以往的指標來看待現在,當然會感到低落,因此重新建立好目標,並持續行動,成就感即會隨之而來。

我曾問過一些創業前輩,他們表示「焦慮」是創業的標配,不管創業多久,那股焦慮感會不時的出現,只是焦慮的原因,與初期當然是不太一樣的。

我遇到的7個焦慮課題,以及如何調適

以下分享純粹是我個人經驗,相信每個人的狀態與性格都不同,會有不同課題要面對

|金錢收入銳減:

關於「金錢收入」的不安全感,讓我一開始會不太敢花錢、覺得什麼都很貴,不斷想著自己怎麼會走到這種地步,反而會開始阻絕原本在這段期間我該有的體驗和嘗試,另一半知道我這個心態後,和我分享了很多他的想法與想支持我的心,也主動給我金錢上的安全感,多擔待了很多外出的開銷,領了獎金或年終也會分給我,雖然不是養我的那種程度,但我覺得這樣的狀態讓我開始安心很多。

這應該算是結婚的 benefit 吧!兩個人不管好壞都一起承擔,互相支持,如果你沒有後援,
且會對金錢感到極度不安全感的,建議就不要裸辭,要為自己提前盤算好。

|找不到自我價值:

「自我價值」的定義需要被改變,工作上的貢獻和收入並不是現階段該有的自我價值認定,這些必定是前期需要打下基礎和經歷過累積的過程才會有的,如果我用收入來看待現在的自己,豈不是訂錯目標了嗎?

因為在品牌建立初期,要嘗試每一個可行的行動,並且不斷優化,讓自己的品牌更壯大,以及建立出品牌的商業模式。因此我會把自我價值定在不斷開啟嘗試及優化、學習的輸入和各種模式的輸出,以及建立從0-1的服務或商品,這個過程並不會立即有回饋或結果,都需要時間,但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經驗累積,以及腦袋上的收穫,這些都是可以增進自我價值感的生成。

後來發現自我價值的累積,我個人最多是在行動後的經驗獲取、學習上的收穫、感受上的體悟、幫助人的滿足。(感受上的體悟,像是焦慮感再次來襲時,可以更快的轉念與脫離)

|自由所要付出的代價:

以前的我奉「自由」為圭臬,現在想起覺得很幽默!因為當你真正獲得全然的時間自由時,反而會開始思考,你有足夠的能力掌控自由嗎?你可以好好運用並享受它嗎?

以前在職場,是在體制的規範內,追求與偷取那些小自由,因此覺得很快樂!但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前幾個月,我一點都不覺得享受,光想到我只要一不自律,就會對不起這份自由,進而會無法對自己負責,因此自由反而對我來說是種束縛,即使我能夠很恣意的安排工作、休息、約會的時間,但這股掌控感,好像還不足以抵擋「責任」的那股壓力。

我甚至會按照上班族的上班時間來工作,覺得在這個時間安排其他事情,就不太應該,但後來發現,我反而沒有好好利用自由工作者的紅利,自由但自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,不過我也深信在不久的將來,我會愛上這一切。

很常聽到的「你有多自律,就有多自由」,想必要得到自由,前提是要能好好的與自己相處、好好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完、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情緒,以及享受在每一刻,這現階段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練習。

|無所適從的迷惘:

為自己建立好目標和每日的行動方案非常重要,沒有了習慣的公司routine,或主管為自己安排進度,一夕之間會全亂了套,人如果無所適從,就會開始胡思亂想,因此建立好一套每天工作的作業系統或儀式,並且按表操課的進行,是自由工作者第一步該去釐清和建立的,唯有讓自己每天有目標,才不會覺得迷惘,一直陷在焦慮的情緒內,當然休息、和朋友喝咖啡、看展覽等,都可以是目標之一。

就像建立自己的公司一般,也為自己建立一套作業模式,並且不斷優化它,這部分不一定是每個人擅長的,因為一般的公司早已有固定的工作模式,我們進去就只是繼續follow,因此這部分是一個很好的學習,如何為自己安排精彩的生活,並且享受其中,也是一種能力。

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並且要記得在工作和生活的情緒上做好切換,避免讓自己在家一直都是工作模式,很容易情緒爆炸。

(你可能也會想看:休息有罪惡感?7種方式讓自己好好休息)

一個人在家工作的孤單

這個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料到的!之前WFH也完全沒有這種感受,因為還是會和同事不斷開會或溝通,我也第一次知道,原來與外界的「連結」這麼重要。每天目送老公出門後,會有一股失落感,真的有可能會一整天都沒有開口講話,然後就會很想念以前在公司的種種。

不過這種感覺,大概是在建立好工作模式和系統後就會消失,因為每天的注意力會是在要做哪些事,以及如何做好,就沒有空在想孤不孤單這回事,也因為慢慢可以好好獨處和享受在每個時刻,當這感覺消失後,其實我也覺得自己進步了。

除了可以安排到咖啡廳去工作,另外也可以在網路上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們,互相取暖,也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很多感受其實都是正常的 ; 而我也加入了線上工作群組 Co-Working-Online (CWO),這是由熱愛遊牧生活的 Demi 所創辦,因為她在泰國清邁體驗過一家叫 alt 的共享工作/旅居空間,那種一群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模式令她著迷,所以想帶回給台灣的自由工作者同樣的感受,因此就這樣成立!

群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,遠距工作者、自由工作者、創作者、老闆、接案者等,只要你不是需要進公司打卡正常上下班的人,就可以來參加!除了可以分享資訊、互相幫忙、大家除了是同事,更像是朋友。 

CWO 相關資訊:請點我
CWO 報名表單:請點我

| 不斷的懷疑自己:

怕自己做不到、怕失敗、怕這一切都沒有結果,怕…

這股害怕大家都會有,但在你不轉念前都不會停止,而且會開始懷疑自己、批判自己、覺得自己很糟,不過這個感受其實是多餘的,與其提前擔心受怕,不如去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!(這句話很真切,但也很不負責任,因為就是無法不去胡思亂想呀~我想這個過程就是必經之路吧!你會找到自己的解方的)

我有兩個很大的轉念契機,一個是意識到「其實沒有失敗」這件事,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程,只有做了和沒做如果做了成效不好,那就去解決和面對,如何把成效優化 ; 再來是該做的沒做,那是不是意味著自己放太多心思在情緒上,而缺少了行動?

第二個轉念是,我把重心先放在「完成」,而非數字上的結果。先把想做的、該做的事一一安排出來,我還在要做的階段,因此數字上的結果應該不是現階段的目標,我的目標就是把這些事情都做過一遍,至少一年後我不會對不起自己,如果都做過一遍仍無法做起來,那我應該也學習到很多東西,並且再來做優化和改善。

人生沒有絕對要如何,我也有朋友經過了創業的辛苦和磨練,後來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模式,她更喜歡在公司裡擔任主管,帶人和傳承經驗,這些也都是在創業後才發現的,而創業過程的歷練,也讓她更加成熟,與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。

因此把想做的都做一遍吧!體驗這過程的每一種感受,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,也因為這樣的轉念,讓我再度充滿動力。(有了這樣的轉念,不代表就不會焦慮,就像前面所說,焦慮仍是不時的會來襲的,只是你會漸漸的更有辦法的去面對它)

|不小心就陷入比較心態:

這個狀態似乎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,只要看到別人的表現,或是在社群裡面,都很容易開始與自己比較,尤其是對於數字上的比較,更讓人容易迷失。

我甚至還曾想過很多個人品牌的創作者,他們同時還有一份正職,但他們也把自媒體經營得有聲有色,我現在已經是全職在做,怎麼還只是這樣而已,那我到底在忙什麼?是不是我能力不足?殊不知,這比較完全沒有公平性,人家做了多久,你做了多久?

在大概第四個月的時候,因為目標導向的一味去衝數字,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創立 Univself 的意義,以及迷失當初的初衷,一切變的好像不再有意義,我不知道為何而戰,也開始變得不快樂…

我想又要再說一次,這可能就是必經之路,每個人都知道不該比較、不該被數字綁架,這個道理很易懂,但卻還是都會陷進去這個漩渦,然後再歷經一段掙扎後爬起來,可能有人陷得深,有人陷得淺 ; 有人很幸運的爬出來,可能有人就沒那麼幸運…

這題的解法,就是關掉那些雜訊,專注於自己,在專注於自己真實生活的每個當下,會讓你重拾對生活的感動與細節的注意,重點是要找回自己的初衷,那顆想幫助別人、傳遞影響力的初心,當把自己的內心擺在對的位置上之後,一切就會開始好轉起來,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,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,相信會到達你要去的地方。

Behind the scenes:

半年的時間,好像滿長,但綜觀整個人生,又只是一段非常短的時光,很多的內心感受起起伏伏、來來去去,每一刻都那麼真實又陌生,不過真的一切都會過去的,不管好壞。

如果你的情緒也是很常來報到,除了要了解背後原因,有些時候可以選擇「忽略」,千萬不要因為情緒而耽誤了行動,因爲唯有行動,才能戰勝情緒。


.
Univself 贊助咖啡
喜歡我的文章嗎?想給創作者一點鼓勵,點圖片請我喝杯咖啡吧

Let’s get in touch:

訂閱能量電子報>>> https://lihi1.com/cE54o

IG生活有感>>> instagram.com/univself/

FB知識分享 >>> facebook.com/univself

預約1對1生涯諮詢服務>>> https://lihi1.com/1Vp74

你可能也會喜歡